时间:2017-09-04 来源:新京报 浏览:2366
朋友圈热传的公益图片
8月29日,朋友圈里出现了一次现象级的刷屏事件:一个公益项目,名叫“小朋友的画”的H5应用。这场由腾讯公益牵头的“艺术点亮生命公益筹款”活动中,用户可以每幅画1元起的价格购买自闭症儿童的画作,并可下载用作手机屏保。而每购买一副自闭症儿童的画作,就相当于向该公益项目进行了捐赠。
据悉,一幅幅作品,都来自于特殊残障儿童,主要是自闭症儿童。他们因为基因问题,伴有发育障碍,在语言、行为方式、人际交往上的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。这些画作从技巧上来说,谈不上异常出众。
但是,转发者是发自内心的被这些画作感动,这些画作背后,是一个个苦难的孩子们艰辛的努力和成就。每一幅作品,都是这些特殊残障儿童通往世界的独特方式。看起来普通的画作,是自闭症儿童、家庭和社会服务机构长期努力的结果。
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,这并不只是一幅画作,而是爱、坚持和拼搏带来的改变,是希望,是未来。
画作的作者均是患有自闭症、智力障碍、脑瘫等病症的特殊人群。
反观以往,朋友圈的刷屏旋风,通常是商业公司精心策划的活动,通过刺激互联网用户的高频强需求或者情绪热点。
为此,传统的公益慈善项目要想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,主要靠的是情绪调动。为了调动大众的情绪,必须依托非常极端的故事,不是极端的贫困,就是即将死亡的疾病,或者惨烈的事故。这样的极端悲惨,确实能够非常简单粗暴的触动大众悲天悯人的情怀,从而快速地带动参与热情和捐赠欲望。
但这样简单粗暴的模式,也有非常直接的不良后果。单纯依靠情绪调动的模式,对大众来说,反而不断抬高了同情心的阈值。“比惨”这种事情,没有终点,世界上确实总能找出更惨的案例,越是悲惨的故事越能激发大众的捐赠热情。
另一方面,这种简单模式造成两个危害,一个是不够悲惨的故事和案例,容易被排除在捐赠名单之外;另一个是,如果有足够优秀编写故事的能力,即便并没有实际需求也可以欺骗捐赠人。
这一次则“大不同”——自闭症儿童画作煽起的互联网旋风,依靠的更多是人们对于美好的期望,而不是苦难的恐惧。这样的公益项目能够刷屏,体现了社会大众对于公益慈善的理解,摆脱了最传统的苦难消费,转向拥抱未来的希望。
这次的互联网旋风,也提醒了更多公益机构,展示苦难并非唯一的通路。如果我们能展示这个世界拥抱美好的可能和希望,一样能激发大众的参与激情。